水產動物的食性和餌料關系之一
在選擇飼養一種水產經濟型動物之前,首先就要了解和掌握所要養殖的魚類的食性是什么,也就是要吃什么,吃多少等。從而再進一步研究其餌料系列,最后要解決餌料來源和大量培養問題。因而,餌料的研究在水產養殖中顯得非常的重要。尤其是在種苗培育階段,餌料的培養和提供更為重要。因為養殖關鍵是在幼蟲,幼蟲關鍵又在餌料上。餌料是魚、蝦、蟹、貝賴以生存,生長,發育,繁殖的物質基礎。
當前,國內外所養的經濟型水產動物很多,諸如魚,蝦,蟹,貝,僅魚類而言,當今世界養殖魚類據不完全統計,約達300余種,海水或咸淡水養殖魚種,約占1/3,即近百種,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把魚類,肉類和豆類并列為三大蛋白質來源,海洋魚類則是動物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之一,已引起世界水產經濟動物養殖的極大關注。當前魚,蝦,蟹,貝的種苗生產,已進入了工廠化育苗。盡管魚,蝦,蟹,貝有不同的食性類型,對餌料要求有所不同,但它們對蛋白質,脂肪,碳水化合物及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的營養需要都是有共性的,當然它們之間所要求的數量配比是有差異的。以魚類為例:魚類對蛋白質的含量要求為40—50%,高于陸生的動物如家禽的20%,幼魚對蛋白質的要求又比之成魚要高。特別應指出的是,蛋白質一般由20種氨基酸組成,有些氨基酸在魚體內又不能自行合成,若缺乏某種必需氨基酸,不管是哪種動物,都會導致營養不良癥,如魚類的食欲不佳,生長停滯,發育畸形,出現疾病和死亡等,所以,從食物中獲得和補充必需氨基酸顯得更為重要。下面即介紹一些我國和世界重要的養殖品種中的幾種魚類、對蝦、河蟹和一般食性、餌料,以期人們能了解它們的食性類型、餌料系列以及發育階段中的食性更替,更好地運用于實踐,在發展我國生物餌 料研究的同時,更好地促進和發展我國的水產動物養殖。宜春專利中心提供光合細菌發生劑培養基和成套技術。
一,貝類的食性和餌料:
貝類的種類繁多,除無殼的翼足類為貪食的肉食者外,被殼翼足類則多為植物性的濾食性者,另外如:雙殼貝類的所有貝類,其幼蟲食性均屬于濾食性,即它們的生命的自始至終,均以微型的單細胞藻類為食。
近年來,海灣扇貝(Argopecten irradians),櫛孔扇貝(Chlamys farreri)的養殖日趨發展,這就要求對適于貝類育苗階段所需要的餌料微藻如:等鞭金藻,叉鞭金藻,扁藻等進行穩產,高產的工廠化生產,才能適應貝類苗種的生產的餌料需要。
未完待續。